黑龍江網 > 原創

奔涌吧!龍江創客丨李博:一個獵頭行業的“孤勇者” 發布時間: 2022-08-22 18:12 來源:黑龍江網

  近日,由中國傳媒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聯合知名風投機構500 Global共同編制的《2021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指出,有36.1%的受訪大學生想在畢業后去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創業,有50.6%的大學生想去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線城市創業。

  誠然,奔赴一線城市創業,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的鋪陳與注腳。但多年來,有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龍江創客”——他們審時度勢,來到相比起“北上廣深”而言不那么搶眼的黑龍江,在這里投資興業,走上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

  他們當中,有些本就是黑土地的孩子,有些是來自四海八方的人才,有些是創業多年已經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有些是還處于創業初期的“新創客”,但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將黑龍江視為創業的熱土、成長的舞臺。

  龍江愛才,近悅遠來。這片黑土地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她為什么能夠成為一代代“龍江創客”們的“此心安處”“詩和遠方”?她是如何將人才“引進來”?憑什么值得人才“留下來”?又將怎樣陪伴他們繼續“走下去”?

  正值黑龍江省出臺《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之際,即日起,黑龍江網聯合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策劃采寫龍江科技創業人物系列專題報道《奔涌吧!龍江創客》。讓我們共同回望他們的來時路,見證一片土地與“創客”們的“雙向奔赴”,見證人才們在新時代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浪潮中競相奔涌。

  這家公司坐落于黑大院內的校企孵化基地。辦公室內簡樸、安靜,沒有偶像劇里精致的長虹玻璃隔斷和茶水間,沒有高跟鞋與電話鈴聲交織的職場奏鳴曲,白熾燈照過白墻,辦公桌長期倚靠留下的灰色印記清晰可見。

  如果沒人介紹,你很難想到,這是一家正在服務80多家客戶,為其對接年薪50萬以上的企業高管和高端技術人才的獵頭公司。

  作為公司老板,多年來埋頭創業的李博鮮少出現在“聚光燈”下,初次面對記者到訪,他顯得多少有些局促。

  今年36歲的李博是特別典型的80后,出生在林都伊春的他,在2005年以將近60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黑龍江大學微生物制藥專業。和其他人不同,到哈爾濱上大學,李博沒有父母的陪伴和大包小裹的出征行囊,孤身一人,帶著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和一個塑料袋就下了火車。

  盡管走上創業這條路,對于李博而言實屬偶然,但他在創業方面的稟賦卻早有顯露。“當年的APP正值風口,有一家軟件公司開發了一個類似于淘寶、咸魚功能的移動端,我和我黑大的兩位校友組建了一個團隊,一起做地推。”表現出色的李博當時得到了公司負責人的承諾:“等你們畢業了,你們的這個小團隊可以被我們收編。”

  然而等到畢業時,那家公司的負責人卻“食言”了,他跟李博講,公司只能招錄一個人,最好是你。

  李博不甘心撇下團隊伙伴“背信棄義”,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軟件公司的邀約。后來,錯過當年招聘季的他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到了一家外資藥品企業擔任醫藥代表。正是在外企的工作經歷,讓他看到一些國內醫藥代表的專業度與外資企業的工作人員有差距。“這種差距和外資企業人才的選拔、培養機制有很大的關系。”總之,好的產品、好的企業,最關鍵的是要有優秀的人才,而且這些優秀的人才能夠得以在他最被需要的位置上。

  學歷、業績都表現出色的李博被一家獵頭公司看中,想挖他跳槽。“那家獵頭公司很想了解醫藥行業,而我又很想了解獵頭行業。”對于跳槽沒怎么上心的李博反而對獵頭行業產生了強烈的好奇。他答應了獵頭的邀請,見面聊了一次,那是他第一次深入了解獵頭行業。

  說他跳躍性思維也好,說他情懷大于實際也罷,總之在那次溝通后,李博的職業規劃發生了根本的改變。2012年他決定加入獵頭公司,從零開始。

  入行以后,李博才明白,獵頭公司和中介、人力資源性質不同。獵頭的工作絕非簡歷的搬運工。此外,他還了解到,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才有了第一家獵頭公司,和很多老牌行業相比,獵頭行業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期相對短暫,且更多地在為外資企業服務。

  2015年年底,他再一次開啟了新征程,創業做獵頭公司。他希望這個行業能再本土化一點,更好地為本土企業服務。

  成立獵頭公司對于他來說幾乎是白手起家,沒有任何啟動資金,也不曾從原公司帶出任何一個客戶。公司起步于黑龍江大學創業園一個不到20平米的小房間。“起步時沒有錢,辦公桌都是黑大創業教育學院贊助的。有的桌子用久了就會晃,靠墻穩固。”于是時至今日,公司依然保持著辦公桌靠墻放的習慣。

  創業的艱難,被李博寥寥幾句帶過。在很多人眼里,獵頭這個行業看起來門檻很低,但其實對從業者的要求極高,“你無法讓一個應屆生獵頭去幫助一個職場閱歷豐富、年薪百萬的高管規劃他的職業生涯,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除了建立團隊的艱難,還有如何獲得客戶的信任。確實,業界頂尖獵頭公司更多扎堆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在北方還沒有形成規模,專業度也相對偏低。“在與北方客戶的對接過程中還好一些,在與上海、深圳的客戶合作中,經常被質疑不正規、不專業。”這總讓李博始終有一種底氣不足的感覺。

  此外,創業的艱難有一部分也是李博“自找”的。

  李博坦言,“當年公司剛成立時,做外資企業市場非常好。”如果按照這個規劃走下去,他的獵頭公司也會如魚得水,做得有聲有色。但他偏偏有個執拗勁,“目前嘉部獵的所有客戶都為內資企業,多數以民營企業為主。”這出于李博樸素的情懷,“一路跌跌撞撞只為內心的情懷買單,但是我不后悔。”

  獵頭公司的盈利模式,來自于為企業服務,輸送與之匹配的人才,按照薪酬比例抽取傭金。有時提供的不僅僅是人,還需要根據企業存在的人才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剛剛與李博簽約的一家軟件企業,想聘請一位高精尖人才解決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李博帶著團隊考察了市場上的同類公司,并給出了這家企業最優解,贏得了甲方的高度贊許。

  “這家公司想用120萬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們的方案最終讓企業只需要付出96萬。”李博說,“我們最終不僅幫助企業解決了問題,更為他節約了人力成本。”

  但這么做對于他來說其實并不劃算,人才薪酬的降低也意味著李博的收益降低。但他并不在意,“這個行業,需要實力,更需要信譽。”

  李博的確總愛干“賠本的事兒”。

  尤其是疫情這兩年,身邊的很多朋友總是提醒他,“情懷能當飯吃嗎?”

  確實,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日子總要過得比以前難些。一家全國性的獵頭公司,鼎盛時期有三十多家分公司,去年還有100名員工,今年就萎縮到僅剩30多人。哈爾濱本土的獵頭公司也從幾十家縮減到如今的不到十家。大公司尚且如此,對于嘉部獵這種剛剛見起色的小企業來說,更是猶如經歷了一次霜凍。

  但千難萬難,李博還是堅持不裁員。不僅如此,他還為員工提供了六險兩金的保障。

  愛是有反饋的,在創業艱難時期,李博獲得了母校、很多老友及合作伙伴的力挺,這或許也是對他重情重義的回饋。

  守得云開見月明,隨著疫情形勢好轉,今年上半年,李博的公司實現了盈利,開設大連分公司也提上了日程,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大步地向前邁進。“創業以來,我打心里認可這個市場,它一定是有發展的。”

  今年的5月16日,《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發布,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不僅讓龍江創新人才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讓從事人才服務領域的李博底氣更足。在實際工作和招聘中,他不遺余力地貢獻著光和熱,積極宣傳黑龍江人才政策,為龍江積蓄人才力量。為龍江留住人才。

  “我們是純純黑大孵化的企業。”這句話在一見面的時候,李博就提起,聊天的過程中,他也反復提及。

  有著創業基因的黑大為李博種下創業的種子,并扶持他一路茁壯成長。“如果說獵頭是一個伯樂尋找千里馬的行業,在我人生中,我也遇到了自己的伯樂。”李博說,創業教育學院的院長孫連剛和很多黑大的老師都曾給予自己無私的幫扶與支持。如今自己的企業走上正軌,也想把這份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傳承下去。

  這個誕生于大學生創業項目的獵頭公司,在完成校企合作的身份轉變后,如今已經成了黑龍江大學的大學生實習基地,并成功幫助多位龍江學子拿到國內知名企業的offer,而自己的公司里也有近一半的員工是黑大的畢業生。

  每年黑大組織的暑期創業營,李博一直擔任創業導師,眼下他還在支持黑大在校大學生參與的國家級創業項目。李博希望能夠在自己的幫助下,將這個創業項目孵化成創業企業。“這不但能解決參與項目學生的就業問題,更能將優秀的人才留在黑龍江。”

  一直忙事業的李博至今沒有成家。“我總覺得得先立業再成家,自己的努力還不夠,我更愿意躲在聚光燈外,默默地向前走。”李博的這番話總讓人想起《孤勇者》里的歌詞。

  是啊,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他的身上總有種林城青年的干凈與純粹,如伊春白樺林中那一顆顆挺拔的樹,傲立于風雪中,孤獨但頑強地生長著。

責任編輯: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