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視察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東北振興和黑龍江發展明確戰略定位、擘畫宏偉藍圖、注入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闡釋了“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將一篇篇科技創新實踐論文寫在龍江大地上,匯聚成新質生產力“源頭活水”。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省科協以“弘揚科學家精神 樹時代新風”為主題,策劃開展“創品牌·樹形象”學會風采展示行動,從“學會·人物”“學會·品牌”“學會·成果”三個方向的系列報道著手,面向公眾集中展現省級學會、協會、研究會按照總書記指引方向,發揮獨特優勢服務創新龍江建設的生動實踐和嶄新風貌,為龍江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集聚力量。
?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更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糧倉”,有人形象地說,中國每九碗飯中,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給予高度重視,他強調,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
在黑龍江這片寒地黑土上,有一位科研工作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致力于新型農藥的研制,為糧食安全、科技農業、創新農業持續奔忙,二十多年的歲月沒有帶走她的激情,帶來的卻是持之以恒的不斷追求,她就是黑龍江省化學學會副理事長、東北農業大學文理學院院長付穎教授。
歲月很長 收獲滿滿
“我是在1996年來到東北農業大學基礎部的化學教研室,師從葉非教授,做農業化學相關的研究。”付穎介紹道,“當時農大沒有做純化學的科研平臺,這也成了我們發展的契機,于是開展了農業與化學相結合的新農藥方向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一直延續到現在。”
“研究新農藥的創制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風險性也極高,我們選擇的研究方向算是一個比較小眾的方向,是除草劑安全劑的研究。我們經常面臨著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結構變化等方面的問題。”付穎說。
另一個方面,因為安全劑的應用必須與農耕同時進行,而東北的種植物大多是一年一熟,可以說以一年為周期的試驗,試驗即實戰,其間的艱苦和風險不言而喻。
在付穎的帶領下,他們的團隊在新農藥創制、除草劑安全劑研發、納米農藥的制備、農藥靶向給藥技術以及農藥殘留檢測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采用計算化學及人工智能手段設計新型高效綠色農藥,并通過高通量篩選技術獲得農用活性分子候選化合物結構,該技術有效解決了目前除草劑使用中的直接藥害、漂移藥害、殘留藥害等問題。聚焦黑土面源污染物的防控與修復等問題,建立了污染農田的化學與生物快速檢測技術。所創制的安全劑推廣應用面積達8000余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54億元。
“一個新農藥的創制是10年到15年。”從1996年到2024年,可以說是一段很長的歲月,但對付穎和團隊來說,卻是一路艱辛、一路收獲。
日子很慢 默默守護
“我們非常難,因為面對的是未知,而我們又非常幸運,因為農業大學的各個團隊都能夠隨時支援和幫助我們,這也讓我們的團隊迅速成長。”付穎介紹道。
據了解,付穎以化學學科團隊為支撐,整合5個學科團隊的研究特色,本著“學科交融,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原則,加強學科交叉及深度融合,以大農業為根基,促進化學學科新的生長點和突破點。在付穎和化學學科的導師共同努力下,帶領化學學科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
“其實進入這個排名的學校很多,也都早于我們,但我們的學科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這可能打破了很多人的想象,‘農大有應用化學去研究農藥不是理所應當的嗎?’其實不然,農大很多學科學的是如何應用農藥,而制造農藥卻是我們化學專業相關的。”付穎解釋說。“我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是從2004年開始的,20年間,我們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一點點地積攢實力,在我們的努力下,應用化學專業一舉獲得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這也是全國農業院校應用化學專業首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
據了解,近年來,化學類專業本科生發表SCI論文80余篇,發表中文核心論文30余篇,獲國家級創新SIPT重點項目5項,省級重點項目16項,校級136項,省級以上獲獎20余項,創新能力顯著提高。
付穎一直堅信一個道理,“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虛”。
“其實教學與科研很難平衡,但對于我來說我首先是一名教師,那么就要盡到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在我看來,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把科研的知識和成果融入到教學里,讓學生們學有所用,學有所成。”
20年間的日子很慢很慢,但是在付穎默默地陪伴和守護下,一批批的學生來了又走,同時也將“希望的種子”播撒到龍江乃至全國的每一塊沃土上。
科研 學會 企業 潤滑與雙贏
“作為科研團隊的負責人和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可以說是非常‘幸運’的。”付穎表示,學會對于科研團隊和企業來說,是一劑“潤滑劑”。付穎介紹,“很多農業相關的企業其實特別迫切地需要專家指導和交流,依托省級學會平臺,我們經常前往企業去座談,探討在生產中、應用中的一些問題。同時也不僅僅局限于黑龍江,我們從全國各地植物保護領域、化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請到龍江企業中來,去溝通和學習,通過學會讓全國的專家來為黑龍江的企業服務。”
同時,學會也成了一個實用的多方面平臺。“首先我們會與企業建立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實踐創新的基地,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付穎介紹,“其次,我們要做科研平臺。很多企業其實有想法做自己的科研團隊,但是代價太大,同時科研團隊也想實現成果落地,但苦于只能在實驗室閉門造車,通過這個科研平臺,我們做到了強強聯合。一方面企業有資源、有市場信息、有資金,一方面科研團隊有技術、有數據,這樣的結合可以讓科研成果得到落地和轉化。”
對于未來,付穎還是將成果落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們想助力國家新農藥的創制和發展,這個過程真的非常艱難,耗時耗力耗資金,所以我們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真正地把科研成果‘寫’在這片我們深愛的黑土地上。”(記者 賈博)
責任編輯:楊卉松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