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網 > 雙鴨山

以教育之火淬煉新時代黨員品格 發布時間: 2025-03-14 13:16 來源:黑龍江網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黨員教育作為黨的建設之基、力量之源,始終是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關鍵所在。近日,《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4—2028年)》(以下簡稱《規劃》)的正式印發,恰似新時代的“鑄魂工程”,其核心在于以“心”洞察需求、以“活”創新形式、以“實”檢驗成效,讓教育真正“聲”入人心、力透實踐。

  以“心”為舵,校準教育之向,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唯有以心體察、因需定策,方能撥開黨員教育的迷霧。《規劃》緊扣“分類施教”原則,將農村黨員的田間智慧、機關干部的政策視野、流動黨員的云端需求納入靶向施策的坐標系,精準繪制教育培訓“路線圖”。教育之效,不在技術炫目,而在“對癥下藥”,這種“量體裁衣”的教育模式,恰如中醫“辨證施治”,既治標更治本,教育若停留在“一鍋燴”“滿堂灌”,縱使聲勢浩大,終是浮光掠影;唯有以“心”為尺丈量需求,以“需”為犁深耕課程,方能讓黨的創新理論如春耕細雨,既潤澤思想的土壤,更催生實踐的稻浪。

  以“活”為帆,破浪教育之海,從“單向傳輸”到“沉浸共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育若固守成規,必如靜水腐淤,唯有激蕩創新之浪,方能奔涌時代清流。《規劃》強調“線上線下融合、理論實踐貫通”的立體化教育體系,讓傳統課堂的“單向說教”蛻變為“雙向奔赴”的沉浸共生。線上“云端課堂”打破時空藩籬,理論宣講如春風化雨浸潤指尖,線下“行走的黨課”將歷史場景化為鮮活教材,讓紅色基因在身臨其境中薪火相傳,這種“虛實相生”的教育模式,以交互之“活”錘煉黨性之“純”,這種“沉浸式”教育,讓教育不再是刻板的“填鴨”,而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鳴。唯有讓教育之舟揚“活”之帆,方能帶領黨員“與時代同頻,與實踐共振”。

  以“實”為錨,深扎實踐之基,從“學用脫節”到“知行合一”。“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教育培訓的終極目標在于實踐轉化。《規劃》以“效果導向”為綱,明確要求建立學用轉化機制,將課堂所得與崗位建功、服務群眾深度綁定。現實中一些地方將培訓課堂延伸至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用民生難題作考題,以群眾口碑為標尺,正是對“知行合一”的生動詮釋。若教育培訓止步于“筆記本上的記錄”“會場里的掌聲”,終會淪為“雨過地皮濕”的形式空轉。唯有將理論之“知”與實踐之“行”熔鑄為信仰的合金,方能讓黨員在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火熱戰場中,真正淬煉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硬脊梁、鐵肩膀。

  教育如春雨,潤物細無聲。《規劃》的出臺,不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場關乎信仰與行動的革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新時代的黨員教育,既要傳承紅色基因的“根”與“魂”,亦需擁抱時代浪潮的“新”與“變”。唯有如此,方能讓每一名黨員成為燎原的星火,在知行合一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答卷。

  (作者:雙鴨山市集賢縣委組織部 潘蕾竹)

責任編輯: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