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網 > 出版

十二種色彩繪就的華夏文明脈絡——評《故色中華?中國色彩十二題》 發布時間: 2025-05-20 13:05 來源:黑龍江網

  在中華傳統文化這幅宏偉的畫卷中,色彩無疑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色彩不僅是構建視覺世界的基石,更是承載思想情感與文化的載體。陳彥青所著的《故色中華?中國色彩十二題》帶領我們深入探索中華傳統色彩的深厚底蘊。

  這本書對中國傳統色彩進行了細致而深入地闡釋。在對廣為人知的二十四種傳統色彩進行論述的同時,作者從符號學的角度剖析了色彩理論的形成歷程,并深入探討了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作者以“品色”這一獨特視角歸納色彩的多重意義,顯著提升了本書的品位與內涵。

  陳彥青獨特的語言風格更為本書增添了亮點。在這樣一本學術著作中,讀者不僅能感受到嚴謹的科學氛圍,還能體驗到生動活潑的表達。作者運用大量生動的比喻,將一些抽象的色彩概念具象化處理,例如將“朱紅”比作“朝霞中的第一縷陽光”,這樣的表述極具感染力,從而有效減輕了理論闡述的枯燥與乏味。書中的結構布局同樣體現了作者的巧思,采用專題式編排的方式雖然不同于傳統學術著作的敘述模式,但卻大大方便了讀者理解。通過這種布局,讀者能夠清晰、精準地掌握不同色彩的獨特性與復雜性,尤其是對于非專業讀者而言,可謂用心至極,此外,書中配套的大量色彩樣本和典故分享也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刻地領略傳統色彩的獨特韻味。

  陳彥青的跨學科研究法為色彩研究開辟新徑。當他把《營造法式》中的彩畫制度換算為潘通色卡,將《天工開物》的染色工藝對接現代色彩心理學時,古老色譜突然煥發出驚人的現代性。這種古今對話在“數字敦煌”的虛擬修復案例中達到高潮——褪色壁畫經光譜分析重現的剎那,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色彩的復活,更是文化記憶的數字化再生。

  這部充滿智性美的著作,既可作為設計師的靈感源泉,也能為文化學者提供方法論啟示。它提醒我們:每抹傳統色彩都是流動的文化DNA,在當代語境中激活這些色譜密碼,或許正是構建文化主體性的關鍵密鑰。當我們在玻璃幕墻上投射出改良的宮墻紅,在交互裝置中重現出水墨的暈染層次時,實際上正在進行著跨越千年的色彩對話。

  對我而言,《故色中華?中國色彩十二題》不僅僅是一本色彩類專業書籍,更是一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對話之旅。在這個探索過程中,盡管我對其中復雜的內容一度感到困惑,但正是這種不理解讓我體會到了閱讀的挑戰與成就感。尤其是在書中探討傳統色彩在現代社會面臨的消逝與重構時,我重新審視了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在這一刻,我與作者產生了深切的情感共鳴。這確實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深思熟慮的好書。

  滕文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綜合編輯室副編審

責任編輯: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