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網 > 出版

花中寄情思 詩中繪山河——評《綻放在古詩詞里的花》 發布時間: 2025-05-20 13:17 來源:黑龍江網

  《文心雕龍》中曾有言:“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文人于創作時,或由外物喚起情思,或將所寄托之物融鑄于山海之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即使是一片花瓣,也可能承載著無限的思念與情懷。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積淀的文化瑰寶,早已融入民族的生活血脈之中。文以化之,文以鑄之,這不僅是“文化”一詞的由來,更是進行文化創作所需保持的基本精神。《綻放在古詩詞里的花》則以季節為序,通過選取時令鮮花所代表的詩詞,向讀者展示中國花卉的千姿百態與爭奇斗艷,讓我們在閱讀之中,透過鮮花走入那個清新雋永的古詩天地,品味古人千載流傳下來的浪漫氣息。

  春夏秋冬代表四個季節,不同的鮮花書寫著一年四季的詩情畫意。打開這本書,我們會看到六十首古詩詞,按照四季順序呈現六十種鮮花,每首詩歌下方配以代表性的圖畫,還有貼心的注解和譯文。古人遠比我們想象得更風雅,他們愛焚香、愛斗茶、愛賞花、愛插花,許多流傳至今的畫作中可見品茗香氣、插花的情景。他們將所有的溫柔和浪漫都藏于鮮花之中。雖然鮮花終將枯萎,但那份熱愛卻永不凋零。埋下一顆種子,用時光期盼,靜靜守候,靜待花開。

  古人愛花,花作為常見意象頻繁出現在古詩詞中。描寫肅殺之時有“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表達相思則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寫出閑適生活的經典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而氣節則可見于“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詩人將花視為陶冶情操的物質載體,通過盡態極妍的吟詠,使不同的花朵塑造成一種具體形象,讓我們在百年后仍能體會到作者情感的脈動與思想的鋒芒。細讀書中的詩詞,我們或許會對詩中的文人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以蘇軾為例,他在“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中,用梨花的開落來襯托時序的更迭,點出生命短促與人生艱辛。雖然寫的是花開花落,卻全無衰敗之感,正如他在《赤壁賦》中所言:“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對生活的敏銳思考以及對生活情趣的挖掘,極為敏感,將生活的辛酸與感慨全賦于花開花落之中,這縷香魂仍傳承至今。在《浣溪沙》中,他描繪了一幅春日田園圖:“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春日的棗花自然掉落在詩人肩頭,描繪的不僅是潤澤后農村初夏的繁榮景象,亦隱含著作者對旅途的愉悅享受,從而展現出其樂觀曠達的情懷。從這兩首詞的切入,蘇軾把對生活的體悟、對人生的感想清晰表露,一個胸懷寬廣的形象躍然紙間。

  物象之感動、觸物生情,情之所生,即在于此。讀完《綻放在古詩詞里的花》,我不禁羨慕起古人的閑適時光。待到晴空萬里,不負花期,折一枝楊柳,捧一束鮮花,愿一路優雅,滿載馨香。

  作者:滕文靜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綜合編輯室副編審

責任編輯: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