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網 > 文化

數字時代,如何讓中華典籍“跨山越?!?? 發布時間: 2025-06-10 10: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深圳6月9日電(孫晨慧) 題:數字時代,如何讓中華典籍“跨山越?!??

  近日,在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中國典籍外譯的數字化思考”平行會議上,一本本漢外對照著作與一行行AI生成的代碼同臺亮相。來自土耳其、塞爾維亞、北馬其頓等多國的學者專家,圍繞中華典籍如何借力數字技術走向世界展開討論。

  “這套書擺起來像一堵墻,但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薄洞笾腥A文庫》工作委會主任楊牧之手持文庫宣傳冊感慨。這部涵蓋《論語》《孫子兵法》等經典的漢外對照叢書,歷時31年,聯合幾十家出版社、900余位學者,以40余種語言譯介典籍,累計字數超3億。

  為何執著于雙語對照?楊牧之解釋,要讓世界直接觸摸中華文明的基因。他舉例,如今漢英對照版進入耶魯大學圖書館,漢西對照版落戶馬德里塞萬提斯學院,斯里蘭卡總統親自接收百冊文庫贈書......而更宏大的工程正在啟動——將紙質典籍轉化為開源數字化數據庫。

  土耳其漢學家吉來(Giray Fidan)直言,自動古籍文字識別(OCR)的高效,讓過去學者埋首故紙堆數月的工作,如今30分鐘就能搞定?!彼寡裕欢幕[喻的轉譯仍是機器現階段達不到的。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顧鈞實測,將曹操的《薤露行》輸入AI翻譯平臺,有AI初譯把原文中“沐猴而冠帶”,翻譯為“A monkey bathed and crowned”。顧鈞分析,AI把諷刺權貴的典故簡化為動物表演。但技術也有驚艷時刻——名句“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AI精準譯出曹操以商朝賢臣微子自喻的悲愴,甚至超越某些漢學家版本。

2025年6月6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顧鈞在會議現場分享觀點。 李國慶攝

  《大中華文庫》工委會副主任黃松表示,典籍翻譯需跨越三座山:讀懂文言深意、駕馭外語神韻、心懷文化使命。

  如何既防低質量譯本泛濫,又為AI訓練提供“純凈糧倉”?湖南師范大學尹飛舟團隊則給出解決方案——建設全球首個“諸子典籍英譯本數據庫”。尹飛舟介紹,諸子典籍英譯本專題數據庫具有文獻檢索、閱讀、整理、服務和研究等五大功能,該庫收錄646個珍稀譯本,支持流派、書名、年代等多重檢索。當前,該數據庫已催生多項典籍英譯研究成果。

  在北馬其頓漢學知識中心教席學者馮海城(Igor Radev)看來,數字化時代,中國典籍翻譯還需要人們關注語言差異、文化內涵和詩歌韻律三個維度上的價值與挑戰。他認為,技術能加速文明傳播,而人類賦予共鳴。

2025年6月6日,北馬其頓漢學知識中心教席學者馮海城在會議現場分享觀點?!±顕鴳c攝

  在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即將到來之際,6月5日至7日,以“理解中國: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為主題,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寶安院區舉行。來自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位漢學家共商漢學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發展之路,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動能。

責任編輯: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