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12 08:28 來源:武漢晚報
退款要退17年,公考“不過包退”豈是兒戲
據報道,2024年,武漢劉小姐花2萬多元參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訓班,合同約定,若未能通過筆試,中公教育會退費1.7萬元。當沒能通過考試的劉小姐找到該機構時,對方表示可以退費,但1年只能退1000元,共需17年才能退完。“等我拿到這1.7萬,我都四十多歲了。”
從斬釘截鐵的“不過包退”,演變成磨磨唧唧的“不過包騙”,作為公職類職業教育培訓的頭部機構,既然承諾“不過包退”,那就不只是一句大話,而是寫在合同里、必須履行的契約。縱觀近年來中公教育在履約上的一些忸怩舉動,可以看出,類似“不過包退”的大包大攬式發展模式,或許已經走到了盡頭。
盡管這些年的招錄人數也有增長,但仍然跑不贏參加公考的人數。數據顯示,2009年至2025年,全國公考報名人數從105.2萬增至341.6萬。這意味著,公考競爭越來越激烈。
| ? |
當此之時,機構若仍以“不過包退”為標榜,勢必面臨著巨大的退費壓力。漂亮的營收數據背后,則是日后履約的“摳摳搜搜”。
為行業長久發展計,與其總是與學員上演類似“塌樓式互動”,搞什么1.7萬元退17年,還不如針對公考培訓市場的新情況新變化,轉型求變,踏踏實實做好內部管理,目標更精準,路徑更務實,讓每一單培訓都物有所值,而不再搞粗放式大包大攬。
這也提醒市場監管應該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早在2021年,教育部等6部門就通知要求,校外培訓預收費須全部進入資金托管專用賬戶。對諸如公考費用等資金管理,也應納入相應的制度化管理。比如,可以建立統一的預付費監管平臺,方便消費者在該平臺查詢培訓機構的資金托管信息等。
說到底,針對公考培訓的問題,行業要有自律,學員要有理性,監管要將其納入制度化框架,這個規模不小的市場也才能成為一個健康、長遠發展的市場。
□胡棲安(媒體人)
責任編輯:王忠巖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