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13 18:45 來源:黑龍江網
曾獲RoboMaster機甲大師超級對抗賽步兵機器人實戰一等獎等5項國家級獎項,從黃海之濱到松花江畔,哈工大威海校區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本科生魏登亮,逐漸從一名“技術小白”實現從“科創”到“科研”的跨越式成長。通過跨校區開展畢業論文(設計)項目來到校本部交流學習,如今,他已被保送至校本部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今天,與我們一同走近魏登亮,看他跨越校區的成長故事。
魏登亮在校本部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
當“技術控”遇見智能車
從小就對機械、電子深深著迷,2021年,魏登亮以第一志愿考入哈工大威海校區自動化大類就讀。剛入校,他便四處留意著技術入門的機會,在學校面向新生舉辦的科創啟蒙宣講會上,技術全程指導、團隊傾囊相助的大學生電子信息聯合創新平臺吸引了他。“期待有一個地方能讓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迎接層層進階的‘技術’挑戰,督促自己提升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魏登亮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魏登亮進行焊線
進入團隊后,魏登亮有了自己的第一個目標——完成一輛能夠參賽的小車。“這讓當時訓練營提供的C語言、單片機基礎等系統培訓,有了實際的應用價值和實踐屬性,也就是說練著練著就會了”。如何把一個想法變成實際的程序?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有效調整程序運行?魏登亮開始一邊向自己提出問題,一邊結合理論知識摸索著修改小車程序,再向指導教師和學長學姐請教經驗,迅速增長的技術知識和逐漸成形的小車讓魏登亮很有成就感。
魏登亮的手機相冊中仍然保留著第一輛小車照片
盡管如此,比賽臨近小車也僅能走完一半的路程,魏登亮和隊友沒有放棄。一個個通宵的調試過后,小車終于在比賽前夕的凌晨4點第一次完整沖出了迷宮地圖的終點線,這輛在“磕磕絆絆”中誕生的小車獲得了智能車競賽校內賽一等獎,也為魏登亮打開了科創的門,鼓勵他向更高更廣的競技場發起挑戰。
敗績翻盤,在實戰中全面成長
“當小車走上了更高的賽場,我有機會見識到其他團隊的技術和戰術,漸漸感覺自己在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方面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小車未能成功晉級全國總決賽督促魏登亮繼續反思、學習、調整。“當時一邊看教程手冊,一邊動手實踐,厘清了很多關鍵知識點,也不斷地對實戰經驗復盤總結”。成為智能車車隊隊長后,魏登亮將這些內容完善到團隊技術文檔庫,通過編寫新生任務,將文檔編寫的重心從知識學習轉為任務驅動,幫助新成員快速入門。
魏登亮與隊友拆解智能車
憑借扎實的工程經驗、團隊協作能力和豐富的備賽經歷,2023年,魏登亮進入HERO競技機器人實驗室成為了電控組長。一方面要身兼多職做項目,負責自己兵種的開發和其他項目的調試與測試,另一方面要統籌團隊任務,在團隊成員的獲得感、比賽進度和技術研發之間找到平衡點。“很多次技術攻堅以及
解決問題的‘救火’經歷都很難忘,還記得分區賽開始不久,夜里接到求助,幫助大家調試系統,一直溝通調試到場館閉館,凌晨再對調試結果復盤,才終于在下一次比賽前成功解決”。魏登亮回憶說。
2023年,HERO競技機器人隊一路披荊斬棘,拿下了全國一等獎。
魏登亮與隊友獲得RoboMaster機甲大師超級對抗賽
步兵機器人實戰一等獎
“我在實戰中感受到戰隊在控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也是在科創實踐中發現自己,對超精密儀器的精密控制方向感興趣,所以希望在這個方向進一步探索”。了解到校本部劉楊老師團隊對這些問題已有充分研究,魏登亮萌生了前往校本部交流的想法。恰逢學校推出了跨校區開展畢業論文(設計)項目,他便報名通過考核來到了哈爾濱。
魏登亮參加RoboMaster青年工程師大會
跨越校區,從科創走向科研
來到哈爾濱,魏登亮立刻調整心情,開始向下一個挑戰進軍,申請了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答辯。“這樣可以提早半年進入研究生階段的科研與學習,也是得益于在競賽中積累的經驗,讓我在接觸畢業設計實驗的時候很快就能上手”。動手改進機器人的經歷,讓魏登亮對實驗裝置的設計與改進更加熟稔。然而剛剛進入科研工作,精心選定的實驗模型效果還是遠低于預期。在不斷的摸爬滾打中,魏登亮早已練就了對失敗的平和心態,他不斷尋求導師和師兄師姐的指導,沉下心來大量研讀文獻,反復迭代實驗方案。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調試,終于迎來了期盼中的實驗數據,魏登亮迅速整理成果、撰寫論文,并在2025年1月,通過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答辯。
師兄指導魏登亮
在這一年里,魏登亮提前完成了數值分析等研究生課程的學習,并跟隨團隊董岳、宋法質老師學習前沿的控制方法。“導師劉楊著重培養我,在控制方面知識掌握的全面性,參加組會、旁聽學長學姐答辯,也讓我提前進入了研究生階段的科研狀態,這一年收獲很大”。在導師的建議下,魏登亮選擇直接攻讀博士研究生,繼續在實驗室參與項目的深度開發。
魏登亮在哈工大
在威海校區,“技術控”的魏登亮不僅實現了技術實力的躍升,更有那份在科創賽事中磨煉出的工程思維、抗壓能力和協作精神。來到校本部的新平臺,他又將其與前沿課題和系統科研訓練結合,跨校區的“雙向賦能”,讓他在未來的科研生活中加速奔跑。“我希望將博士生涯作為一個新起點,以精密儀器鑄國之重器,為了實現‘儀器報國’的使命持續奮斗!”(來源:哈爾濱工業大學)
責任編輯:姚楠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張宇
監 制: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