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08-18 09:24 來源:大皖新聞
大皖新聞訊 ?“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在黃山歙縣,崇文重教之風已綿延千年,書香早已浸透粉墻黛瓦。近日,一名小紅書博主漫步徽州古城時的意外發現,揭開了古城深巷中一段承載著書香與母愛的故事。在古城一條小巷內,一座不起眼的三層老宅因為門前一紙告示吸引了博主的目光,“沈充藏書,全場半價。”進屋后博主也不由感慨,逾萬斤涵蓋文史哲等方面的書籍堆滿兩層房屋,其中不乏珍本絕版。在與年邁屋主交流后博主才得知,這些幾乎都是屋主意外離世兒子的畢生珍藏……
博主旅行途中的一次意外發現,鏡頭下堆積如山的藏書,筆觸中老人平靜話語后的深沉思念,瞬間擊中了萬千年輕網友的心,讓這間藏身于徽文化腹地的“半價書屋”迅速走紅網絡。
藏在古城老街里的“半價書屋”
8月12日,大皖新聞記者在分享帖下的評論區指引下找到了這處“半價書屋”。雖位于徽州古城內,但這間“書屋”老宅卻藏身一條尚未被過度商業化改造的老街上,如果不是刻意探尋很難被人發現。下午兩點左右,此時古城內游客不算多,記者站在老宅外看著門上張貼的一張A4紙,上面印著幾行字“沈充藏書,全場半價”,而屋內恰好傳來屋主的聲音,她正在給一位挑選好舊書的客人講述著這些藏書的故事。
當記者踏入屋內,只看到一位老奶奶略顯佝僂的身子,但聲音卻仍舊宏亮,在和一位已挑選好舊書的客人敘說的同時,也熱情提醒著記者,“書在二樓、三樓,自己上去挑,樓上有燈和風扇。”
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堂廳內首先讓人驚訝地卻是一個與傳統中式建筑截然不同的旋轉樓梯,當這種迥異的“混搭”出現在一座不起眼的古城民宅中,總是會讓第一次進來的客人產生些遐想。
當記者獨自探尋完老宅二樓、三樓后,也為屋中藏書之豐富而驚訝,走進二層右手邊的屋子,墻邊的書架、屋中的床鋪、床邊的柜子,目光所及之處均擺放著各類書籍,文學概略、近現代政治、人物傳記、古典志怪……其中不乏絕版舊書,門類之廣泛讓人不由得好奇書的主人生前是個怎樣的人。二樓左手邊則是一間臥室,書架上同樣是擺放整齊的各類書籍,三樓的布局與二樓相同,藏書數量只多不少。
屋主:兒子意外離世,藏書是兒子畢生珍藏
在記者尋覓藏書時,這間老宅不時有專程而來的本地人和游客,也總能傳來老人的提醒,“書在二樓、三樓,樓上有燈和風扇。”
記者挑選兩本舊書后便下樓和老人交談起來,老人姓程,今年75歲,身子骨還算硬朗,老伴和兒子離世后便一個人生活在老宅里。
談及這些藏書,程奶奶告訴記者,這些書基本上都是她兒子沈充的畢生珍藏。由于耳朵有點背,老人不太能聽清記者的提問,便自顧自的介紹起兒子藏書的事情。
在程奶奶的訴說中,記者得知他們家可以說是藝術世家,老伴生前一直從事音樂事業,而她本人則從事工藝美術設計,由于他們夫妻二人的工作原因,沈充從小便培養起閱讀的習慣,“那個時候多是我和老伴給他買書。”在程奶奶的口中,天資聰慧的沈充雖然不愛上學卻總能完成學校的任務,考試也能名列前茅,“我們也就沒有太管他,只要不學壞,愛看書我們也都支持。”在父母的期盼下,沈充在高考后考上省城的一所中醫院校,程奶奶告訴記者,那時的沈充買了很多醫學方面的書籍。
但令程奶奶感到意外的是,兒子沈充的心卻并不在學醫,“他那個時候整天往圖書館鉆,嘗試著自己創作寫小說。”程奶奶在聊到這些時語氣中也透著些許無奈,本科畢業后沈充放棄了家人為他安排好的醫院工作,而是選擇去合肥一所院校的哲學專業讀研究生,“那時候他的生活就是往圖書館跑。”
在畢業工作后,沈充便開始了他的藏書一生。程奶奶告訴記者,兒子掙來的錢基本全都用來買書,“他不光自己買,就像小時候我們給他買書一樣,他也開始給我們買書看,有美術的、音樂的、外語的。”于是,老伴工作單位的辦公室、程奶奶工作的辦公室、沈充自己的單位還有這老宅三層都成了兒子的“藏書閣”,“最多的時候大概有萬斤的圖書。”
半價賣書,讓藏書發揮余熱
今年3月,程奶奶的兒子因為意外而離世,自那時起程奶奶便著手處理兒子留下的海量藏書。程奶奶告訴記者,她先是將一些她認為檔次低的、沒什么價值的書當廢品4毛錢一斤給賣了,隨后又將其中的一些專業性的音樂、美術、外語、中醫方面的書籍捐給了當地一些學校、社區圖書館,“剩下留在老房子里的價值高的書大概還有個幾千、一萬斤。”
程奶奶告訴記者,從今年清明節起,她便正式在屋外大門上貼起了半價賣書的告示,“兒子留下的這些書有的質量還不錯,所以想以兒子的名義將這些書賣給同樣愛書的人,讓這些書發揮余熱。”程奶奶也表示,最近來買書的人變多了,以往早上開門后去市場上買點東西回來,九、十點鐘才會有人進來買書,這幾天她早上6點半剛開門就有人在門外了,“一開始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后來鄰居拿手機來給我看說是我被人寫進文章了。”程奶奶笑著告訴記者,她只是和客人聊聊天,有些事是家事也不想讓這么多人知道,“后來想想自己也一把年紀了,讓小輩們寫寫、看看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隨后,程奶奶又向記者展示著她賣書以來的記賬單,由于老人使用的仍是老年手機,來訪的客人都是用現金來買的舊書,而程奶奶也用紙筆一一記錄下每筆賬單,“從清明節到現在,陸陸續續賣了有近一萬塊錢。”對于這筆賣書的錢,程奶奶表示,“我的退休工資夠我一個人吃喝,這些錢我要用來買架鋼琴捐給社區老年大學。”隨后,程奶奶還向記者介紹起她看好的鋼琴,“我一個老太太資金有限,但也不能買太哈巴(方言,指不入流)的鋼琴,兩三萬的正合適,我也在和南京、廣東那邊的琴廠聯系。”程奶奶告訴記者,如今的她想得開,只想盡快把兒子的藏書賣掉,“書賣了,鋼琴捐了,我也可以去做一些我想做、能做的事了。”
意外走紅后吸引不少人前來淘書
在門外,記者看到了剛買完一袋子舊書的小章,他是一名大二在讀學生,當天也是專程過來買書的。“幾本汪曾祺的散文集,村上春樹的小說集和自傳,其他的基本是詩歌精選集。”小章指著袋子里的書介紹道。小章告訴記者,他在外地一所院校讀計算機專業,平時也喜歡閱讀,“從一篇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了這個半價書屋的故事,今天特意過來淘幾本書。”小章坦言,現如今相較于電子書,紙質書的價格愈發昂貴,而老人這的書門類豐富,“逛了逛發現其中還有不少質量不錯的好書,半價買下收藏既劃算也能幫老人盡快處理掉這些書籍。”
當晚,記者又來到附近的一家民宿,老板汪女士近日也因為微信公眾號上的一篇文章而關注到這近在眼前又隱入塵煙的“半價書屋”。汪女士回憶,自從前幾日在小紅書意外刷到一位博主的分享貼后,她才知道原來在客棧不遠處藏著這樣一間“書屋”,“吸引我的倒不是這豐富的藏書,我本身也是歙縣人,我們這始終都有著‘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古訓,所以有這樣的讀書風氣我是不驚訝的。”讓汪女士感到詫異的,同樣是老屋內那混搭的旋轉樓梯,“這在徽派建筑中是未曾見過的,可以看出主人之前生活的個性與格調。”汪女士回憶,前幾日她還曾和朋友一塊去老屋淘書,也和老人聊了會往事,“最近幾天老屋也因為半價賣書火了起來,不少本地人和游客也會來我這詢問老屋的地址。”
夕陽的余暉透過木窗,灑在徽州古城這棟三層小樓的舊書堆上,程奶奶依然安靜地坐在書堆旁的小凳上,偶爾為慕名而來的訪客熱情介紹。
書本會流轉,記憶會長存,一本本書籍從這間深巷書屋流向四面八方,它們承載著一個年輕人對知識的熾熱追求,也寄托著一位母親最深沉的無言思念。
責任編輯:楊卉松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