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18 14:08 來源:人民網
伸出“腳”剎停錠子,探出“手”吸出斷頭,再將斷頭穿過鋼絲圈、導紗鉤、前皮輥,放進紡織通道,紡紗機重新運轉起來。
“斷頭找得準、接得好,徒弟超過了師傅。”在有百年歷史的江蘇省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金牌接線工”王璠最近有了一群特殊的“徒弟”——幾臺通體雪白、帶著機械臂的智能巡檢接線機器人。
“推動技術改造升級,促進數智化轉型,是傳統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無錫一棉董事長蔡赟說,全球紡織業市場競爭激烈,近年來,公司研發生產高支紗,但要紡出附加值更高的300支紗,相當于要把1克棉花拉成500米長的紗線。紡紗中一旦紗線斷裂,人工很難發現并迅速接好,影響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為解決難題,無錫一棉與東華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研制出的智能巡檢接線機器人于今年初正式“上崗”,可自動接收傳感器發出的斷線報警信號,并自主巡游、完成接線。
記者在細紗車間自動值車區看到,過去需要12名工人3班倒運作的70多臺細紗機,如今一名老師傅帶著4個“徒弟”即可輕松管理,勞動強度降低30%、生產成本下降11%、生產效率提升15%。“數智化轉型后,生產出的高支紗產品可滿足國內外各大品牌需求,還助力我們開發自主品牌。”蔡赟說,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無錫高端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規模超2000億元。
數智化賦能更是新興產業的顯著特點。走進位于無錫高新區的深藍航天火箭總裝基地,來自本地及周邊地區的上百個零部件,正被組裝成1.8米高的圓錐形火箭發動機。據現場工人介紹,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其主要組件由3D打印技術設計制造,一體化制造成型,成本低、效率高,異型結構更緊湊,交付時間也從半年大幅壓減到10天。
制造過程智能化,制造出的產品更“聰明”。“我們自研的火箭不僅能上天,還能回收,奧秘就藏在這些發動機里。”深藍航天總經理助理張成聰介紹,發動機通過算法控制,具備可多次啟動、可調節推力兩大優勢,已完成十米級、百米級、公里級等回收試驗。
“明年初,火箭將首次嘗試入軌回收。”張成聰說,如能成功,火箭發射成本可降低70%以上。未來,深藍航天無錫基地可年產10發液體運載火箭和100臺火箭發動機,單箭運載能力達20噸——不僅企業可憑“太空拉貨”每年營收超30億元,也將為衛星互聯網、深空探測、載人登月等領域提供運力基礎。
數智化賦能,培育競爭新優勢(專家點評)
吳福象
接線用上機器人,百年紡織企業無錫一棉煥發新活力;3D打印火箭“心臟”,新興產業深藍航天掌握“獨門絕技”。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才能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借智煥新,筑牢傳統產業根基。傳統產業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本盤”,其破局之道在于智改數轉:積極推動設備換芯、機器換人、生產換線,實現產業提質升級。破局之要在于綠色發展:通過推廣節能技術、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實現可持續發展。破局之策在于融合創新: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鼓勵企業向“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綜合服務商轉型,培育競爭新優勢。
完善生態,打造新興產業高地。新興產業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增長極”,其布局之基在于強化創新: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的投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布局之要在于應用場景驅動:主動開放典型應用場景,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試驗場地和首用機會,探尋更多可行的商業模式。布局之本在于營造創新生態:一體推進創新設施建設、技術研究開發、產品迭代升級,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
展望“十五五”,繼續推動傳統產業優化提升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雙輪驅動,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奮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要強化“四鏈”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創新型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
責任編輯:張澤國
審 核:董雪婷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