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19 09:33 來源:龍頭新聞

發布會現場
11月18日,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舉行。哈爾濱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曹清亮,哈爾濱市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都首明,哈爾濱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惠觀濤圍繞以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森林資源潛力、保障糧食供給等熱點問題回應了記者與網友關切,系統展現了“十四五”以來階段性成果。
錨定農業強市?建成全省首個農、牧、漁智慧“三場”
曹清亮介紹,“十四五”時期,哈爾濱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錨定農業強市建設目標,不斷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建設“六個龍江”美好藍圖中展現了哈爾濱“三農”擔當。
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哈爾濱始終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核心使命,深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五良”融合增產措施、開展糧食作物單產提升行動,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000萬畝以上,綜合產能穩居300億斤以上。截至2024年,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240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45%);2024年糧食產量達250.2億斤,位居全省首位,2025年有望再攀新高。2025年全市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2044萬畝,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覆蓋1010萬畝,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曹清亮作主旨發布
依托資源稟賦與區位優勢,哈爾濱持續豐富食物供給品類。2024年蔬菜(食用菌)種植面積56.6萬畝、產量155.5萬噸,較2020年分別增長22.5%、33.2%,尚志市葦河木耳交易市場成為全省最大木耳集散地。畜牧業逆勢突圍,全市肉蛋奶總產量連續穩定在110萬噸以上。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肉蛋奶產量91.4萬噸,同比增長2.9%,保持良好勢頭。冷水漁業潛力充分釋放,稻魚、稻蝦、稻蟹等綜合種養模式蓬勃發展,2025年前三季度水產品產量10.5萬噸,同比增長9.3%,多元化食物供給格局加速形成。
種業振興深入推進,“五優稻4號”提純復壯成效顯著,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農機裝備與智慧農業協同發展,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99%,建成全省首個農、牧、漁智慧“三場”。綠色發展底色鮮明,2024年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1138萬畝(較2020年增長80萬畝);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哈爾濱大米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超千億元,176款產品獲“黑土優品”授權(居全省首位),成功獲評“中國寒地小龍蝦之都”,品牌影響力持續攀升。
緊扣“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發展主線,構建“5+7”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格局。截至2024年,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702家,營業收入1233.5億元,企業數量與營收均居全省首位。累計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12個、全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重點縣8個,推動“原字號”農產品實現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供應鏈暢通。
深入開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2024年培育星級村115個,2025年持續打造121個星級村,示范帶動效應凸顯,延壽縣、方正縣先后獲批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與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脫貧地區農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成效顯著。
深挖林下經濟 2025年涉林經營主體產值達35億元
都首明詳細介紹了哈市在挖掘森林資源潛力、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方面的工作舉措與顯著成效。
哈爾濱森林資源富集,生態基底優良,現有森林面積22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1.5%。近年來,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生態系統修復及三北六期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森林質量持續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為森林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筑牢基礎。目前,全市可開發利用且技術成熟的森林食物類動植物、微生物達120余種,為打造森林“糧庫”提供了堅實保障。

都首明答記者問
“十四五”以來,哈爾濱以發展林下經濟為核心抓手,從規劃引領、林權改革、管理服務三方面系統推進森林食物產業擴面增量提質。在規劃引領上,出臺《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明確林菌、林藥、林禽、林水等主攻方向,集中打造尚志黑木耳、通河大果榛子等特色產業集群;在林權改革上,推行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鼓勵林地流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林下種植養殖;在管理服務上,嚴守生態紅線,支持合理利用林下空間,推動15個國有林場、20余家涉林企業通過三類森林認證,推廣“九珍十八品”品牌及新品種新技術,強化質量監管與溯源。
經過五年培育,哈爾濱森林食物產業成效顯著。生產規模持續擴大,林下經濟利用林地超70萬畝,涉林經營主體達2000余家,年產值從2021年的22億元增至2025年的35億元,27家企業的33款產品入選“九珍十八品”品牌體系。產品結構日趨多元,聚焦林果、林菌、林藥等八大類,推出40余種特色產品,其中黑木耳年產量3.5億袋、產值10.5億元,多項指標居全國前列。富民效應凸顯,帶動10余萬戶農戶參與林下經濟及山產品采集,林農年人均涉林增收超3600元,其中通河縣6.5萬畝大果榛子產業直接惠及2100余名林農。
目前,全省已有129家企業的307款產品成功入選“九珍十八品”,哈爾濱共有27家涉林企業的33款產品被納入該品牌體系,并在太陽島、中央大街、中華巴洛克等景區設立4家品牌線下直營銷售店,方便市民和游客選購。
智慧倉儲+全鏈條監測 守護糧食安全與品質

惠觀濤答記者問
惠觀濤圍繞保障糧食供給、提升品質和流通效率方面回答記者提問。他說,糧儲戰線在儲存、收購、運輸、加工等環節下了不少“笨功夫”“細功夫”。在儲糧環節,全市推廣現代化智能糧倉,通過“內環流控溫系統”讓糧食常年處于恒溫環境,部分糧倉采用氮氣儲糧技術,從源頭減少蟲霉問題,不僅大幅降低糧食損耗,更能保持新糧品質。在農民賣糧環節,推出手機APP預約收糧服務,實現“倉等車”高效結算,同時推廣“訂單農業”,讓糧食未收先有“銷路”,保障農民種糧收益。在運輸環節,優化“公鐵聯運”物流網絡,打通糧食流通“快速通道”,確保應急調運時“調得動、用得上”。在加工環節,推進糧食深加工,將稻谷轉化為精品米、米糠油、米粉、大米蛋白粉等多元產品,實現“一粒米”價值最大化。
惠觀濤介紹,哈爾濱已建立從田間到超市的全鏈條監測系統,對糧食進行全程“體檢”,確保端上百姓餐桌的每一粒米都安全放心?!拔覀兊哪繕撕苊鞔_,就是讓種糧農民有錢賺、買糧百姓得實惠,讓哈爾濱‘好糧食’變成‘好產品’香飄千家萬戶?!被萦^濤說。
針對網友關注的哈爾濱智慧糧倉建設問題,惠觀濤介紹,傳統老糧倉依賴人工爬梯插釬測溫,儲糧“靠天吃飯”,易受溫濕度影響導致結露發霉;如今的智慧糧倉布滿傳感器,如同給糧食裝上“全天候體檢儀”,溫度、濕度、蟲害等數據實時同步至監控大屏,保管員足不出戶即可通過手機掌握糧情?!跋奶烊艘_空調,糧食也需要清涼環境?!被萦^濤舉例,智慧糧倉的智能系統可自動啟動內環流控溫設備,將糧堆內部冷氣循環至表層,讓糧食始終處于15℃以下的“舒適休眠”狀態,有效避免受潮生蟲。
對于百姓而言,智慧糧倉帶來兩大實實在在的好處:一是糧食在低溫低氧環境下儲存,出倉時品質與新糧相差無幾,米飯口感更香糯,且綠色儲糧技術杜絕化學藥劑殘留,吃得更安全;二是糧食損耗率從2%以上降至1%以內,按全市儲備糧規模計算,每年可節約出好幾萬人一年的口糧,相當于“無形增產”,進一步筑牢糧食供給穩定防線。
責任編輯:張澤國
審 核:董雪婷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