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璀璨的中華文化中,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始終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美術工藝禮品在一些人的眼中或許僅是瑣碎小物,但在遙遠的戰國時期,一塊和氏璧的價值可抵十五座城池,這足以證明美器的深厚價值。《美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九講》是王川教授采用散文筆調撰寫的一部學術著作,深刻闡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審美觀念及文化內涵,揭示了這些觀念是如何通過物質文化形式傳承下來的。這部作品是普通讀者了解古代文化的絕佳途徑。
物用,乃美器之根本。從炊具到飾品,在王川教授的筆下,每一件器物都具有明確的使用功能。美器的創作出發點在于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例如,絲綢服飾的功能在于遮體、保暖,而陶器則旨在烹飪和儲存食物等,這些器物的使用價值成為其生產與發展的動力。
美道,乃器物之靈魂。王川教授在書中用大量筆墨勾勒美器的文化價值,認為每一件美器都有獨特的紋飾、造型與色彩,這些元素共同組成了美的語言,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例如,青銅器上雕刻的神秘饕餮紋、瓷器上的花鳥圖案,不僅展現了工匠的高超技術與智慧,更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寓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物用與美道之間的相互促進與影響,使得器物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這也是《美器》的一個重要亮點,讓讀者在閱讀中透過器物深入解讀它們之間的聯系,啟發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停下腳步,用心感受古代美器所蘊含的美道之雅與物用之妙。我們不應僅僅滿足于物質,更需發現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從而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與此同時,王川教授通過對美的探討,鼓勵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注入更多的審美意識。美不僅僅存在于藝術作品中,它潛伏在我們的生活細節和平凡的器物之中。向古代智者學習,我們可以在看似平常的物件中發現獨特的美感,以此增強我們的生活品質和精神追求。《美器》不僅提升了我們對物質文化的理解,更是在強調一種生活哲學:讓我們在喧囂中,保持對美的敏感,努力創造與發現生活中的美,使每一天都充滿詩意與靈感。
讓我們從《美器》中汲取靈感,一同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敬畏與傳承,也是對當代生活的一種賦能。當我們細細品味那些凝聚智慧與情感的器物時,往往能夠觸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感動,進而提升我們對生活的認知與欣賞。這部書籍不僅是對物質文化的闡釋,更是對生活美學的深刻探討,期待每位讀者都能在美的探索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靈感與創造之路。
作者:滕文靜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綜合編輯室副編審
責任編輯:董雪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