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18 08:55 來源:龍頭新聞
入夜,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的跑道燈在夜幕中暈染出溫暖光幕。兩公里外的哈雙北路,霓虹將街道點亮成一片金色,行李箱滾輪聲與接駁車引擎聲交織回蕩。這條綿延9公里的“賓館一條街”,匯聚62家賓館與200余家民宿,在寒冬中織就一張安心的住宿網絡,成為旅客臨時的“家”。從轉機歇腳到冬季度假,從市井煙火到智能服務,這里以日均90%的入住率,書寫著小城鎮聯通廣闊天地的生動故事。
塔臺引路 創業版圖漸展
“我們是看著機場的燈光,一步步把生意做起來的。”空港賓館負責人望向窗外起落的航班,語氣中充滿感慨。14年前,他敏銳捕捉到機場客流的商機,率先在此投資建起賓館,如今已發展為擁有62間客房的成熟酒店。他的經歷,是太平鎮產業變遷的縮影。先富村村民投資亞季酒店,飼料廠老板轉型經營云朵酒店,在外經商的村民們攜資返鄉,投身精品民宿……越來越多人沿著機場的“航向燈”,找到創業的方向。

服務人員整理房間
這條毗鄰機場的哈雙北路,天生具備“空港基因”。直線距離航站樓僅2公里,24小時免費接送服務形成閉環,使其成為早晚班機與中轉旅客的理想選擇。而真正推動產業集聚的,是去年7月啟動的“賓館一條街”改造計劃。
“環境曾是最大的短板。”太平鎮黨委書記郭海成展示了一組對比數據:整治前,受環境衛生拖累,多家酒店的網絡評分長期徘徊在4.2分。為此,2024年7月,太平鎮啟動改造計劃,將環境整治列為首要任務。通過區鎮共建機制,區城管局每周派遣專業隊伍支援鎮保潔隊,協同推進清潔作業。如今,街道潔凈度顯著提升,多家酒店評分也躍升至4.7以上。
環境的改善激發了投資熱情。去年以來,村民利用自建房開辦民宿,外地投資者與本地居民合作經營,甚至涌現專為境外游客服務的涉外酒店,片區新增賓館民宿20余家。正如郭海成所言,“看到第一家賺錢,第二家、第三家就自然生長出來了。”
服務升級 細節蘊含溫度
隨著客流量持續攀升與旅客構成日益多元,一場圍繞“溫暖體驗”的精細化服務競賽在“賓館一條街”悄然展開。

房間內根據客人需求設置的設施
在云朵酒店,專屬管家的平板電腦中記錄著各類客人的偏好,“廣東客人需要加濕器提前開啟,上海家庭偏好連通房,攝影愛好者需要相機電池保暖艙……”這些細致入微的服務,源于對機場客群的深度洞察。云朵酒店經理李冰洋分享道,“我們持續分析航班旅客構成,早班機多商務客,夜班機多旅游團,冬季大量南方家庭前來體驗冰雪之趣。”
服務的精度貫穿于每個環節。接駁車司機組建“航班動態群”,確保車輛始終以25℃恒溫等候;智能衣柜能在45分鐘內烘干被濕氣浸透的衣物;酒店機器人不僅能配送物品,屏幕還能實時滾動航班值機信息。最讓旅客感動的是,酒店為趕早班機的客人準備了內含溫熱格瓦斯與紅腸三明治的“暖心早餐包”。
“我們要讓溫暖可感知。”空港賓館前臺經理展示他們的關懷體系:地暖延伸至衛生間,防霧鏡面也嵌入智能交互系統。

接送客人的班車
如今,這種以細節取勝的服務理念已蔓延至整條街區。有的酒店開設非遺剪紙體驗課,有的舉辦俄語沙龍,太平鎮特產的藍莓果脯、酒心巧克力等也成為客房標配伴手禮。正如亞季酒店經理張彪所說:“客人帶走的不僅是行李,更是對哈爾濱‘暖服務’的記憶。”
持續升溫的冬季旅游為這里注入新活力。上一冬季,該區域創下90%的平均入住率,頭部酒店更是一房難求。太平鎮順勢推出“空港驛站”品牌,與周邊熱門景點聯動,提供“住宿+景點接送+攻略定制”一站式服務。
向新而生 從街區到城區躍遷
站在哈雙北路北望,太平鎮的雄心遠不止于現有的62家賓館。
隨著臨空區域的持續發展,一個“空港小鎮”的構想正逐漸清晰。鎮政府規劃三大功能區塊,南側凌空區域將引進連鎖品牌,打造集會議、休閑于一體的高端酒店集群;中部現有賓館區,通過提質升級,強化“龍江文化體驗”特色;北側農村區域則發展觀光農業,構建“空港+生態+田園”的立體業態。
“政府搭臺、企業主導、社會參與”成為這片區域獨特的發展邏輯。郭海成介紹,他們定期組織賓館業主座談,共商發展大計。“我們不是用行政命令要求建五星級酒店,而是讓市場主體自己發現機遇、主動布局。目前,已有業主計劃引入智能入住系統,也有企業在積極洽談建設涉外接待基地。”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城融合。目前,太平鎮有3000多人在機場及相關產業就業,賓館業帶動了餐飲、保潔、運輸等配套服務發展。先富村真正實現了“先富帶動后富”,不少村民在家門口獲得穩定收入。這片土地,正在機場的牽引下,書寫一段由路而興、因人而暖的發展敘事。
責任編輯:張澤國
審 核:董雪婷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