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18 15:23 來源:中國青年報
每天早上8點20分,23歲的康康下樓從早點鋪取走提前預訂的早餐,步行5分鐘到達地鐵站,再乘坐15分鐘地鐵直達公司。不到9點,他已經坐到工位上。“雖然現在合租的房間不到20平方米,但不管是房租價格、周邊配套還是通勤便利度,我都比較滿意。”他說。
| ? |
?
今年10月,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保利發展北京公司發布《2025年北京互聯網從業青年“好房子”需求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顯示,超七成00后受訪者在租房生活,其中,合租占30.08%,整租占41.46%。超四成受訪者反映通勤距離過長、周邊配套缺失是主要痛點。此外,房屋隔音差、采光弱、戶型不佳等問題也影響居住體驗感。
一名互聯網行業的受訪者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供了一份“租房避坑寶典”,“踩坑”多集中在租金、居住環境、中介服務態度、物業服務水平等方面。
一年前,康康來四川成都工作時,一直在尋找合適的租住房源。“我工作的地方在南邊的金融城附近,離單位越近的房子,租金就越高。稍微便宜點的,要么距離遠,要么就是‘老破小’。”康康前前后后挑選了一兩個月,始終沒找到滿意的房子,最后只能在4公里外的火車南站附近,暫時租下一間老舊房屋,“每天都能聽到火車與軌道的摩擦聲、小攤販的叫賣聲”。
后來康康從同事那里得知對方租住處有空房,線下看房后,他毫不猶豫地定了下來。“雖然是合租,面積比之前整租小了點,但同事說這小區安保、物業服務都不錯,離單位也近。現在看來,這是個正確選擇。”
聯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懷認為,對于年輕人來說,除了要住得起、住得安心,居住還需要有煙火氣和社交氛圍。他表示,新時代的生活空間應自帶時代氣息與溫度,“對年輕人而言,好房子,更應該是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的安樂居所”。
《報告》顯示,在“社區配套期待榜”中,便利店、快遞站、維修站、托育場所和社區食堂位列前五。吃夜宵、修家電、取快遞……這些有著生活煙火氣的平常需求,既體現年輕人對房屋屬性的多元理解,也表達著他們對便利生活的向往。對于以年輕人為主的互聯網從業人群而言,生活品質與數字體驗高度綁定。他們要求住宅也“懂點科技”:智能安防、智能門鎖、智能家電是最受歡迎的三大配置;而全屋高速網絡覆蓋,更是支撐他們靈活辦公的“新基建”。
31歲的佳凝(化名)4年前從江西來到北京,在某互聯網公司從事新媒體運營工作。上個月,她搬進了公司專門為部分外地員工和實習生提供的公寓。
“一年前,這塊地開始建樓時,我和同事們就在猜測這幾棟樓的用途,后來得知是員工公寓。”佳凝說,此前,她一直租住在距離單位約17公里的宋家莊附近,“通勤時間大概40分鐘,早高峰擠地鐵堪稱一景”。
佳凝介紹,公司提供的公寓配套十分貼心:入口處有人臉識別閘機,電梯有固定樓層梯控,入戶門裝了智能密碼鎖;房間內部配置有人體工學椅、書桌,衛生間實現干濕分離,洗衣機及其他家電家具一應俱全。此外,公寓所在園區內規劃了超5000平方米的商業空間,目前已入駐咖啡店、便利店、理發店、轟趴館等多種業態。
“這套公寓最多能住兩年半。不管是通勤、安全保障,還是居住體驗、配套設施,都比之前租的房子好太多了,同事們普遍反饋不錯。”佳凝對現在的居住環境比較滿意。
《報告》顯示,年輕一代展現出更深層次的居住追求。他們對“好房子”的定義,不僅是安身之所,更是一個有人情味、活動豐富、物業響應及時的社區。這些軟性要素,成為新一代租房購房者心中的“隱形標配”。
近期,多地圍繞“好房子”供給積極出臺政策。江蘇鹽城明確增加改善型住房供應;四川成都倡導全面設置智能家居系統;山東通過上浮公積金貸款額度,回應年輕人的安居需求……這些差異化的探索,既精準對接不同群體的居住需求,也體現出各地對“好房子”概念內涵的持續深化理解。
王文懷表示,對于年輕人來說,房子不只是用來居住的,更是日常生活、工作與社交的重要載體,理應是充滿煙火氣的地方。“年輕人是城市最寶貴的新鮮血液,要滿足他們對居住的想象與需求”。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鄒竣麒 記者 劉胤衡
責任編輯:楊卉松
審 核:劉海龍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