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21 10:20 來源:龍頭新聞
初冬的伊勒呼里山北麓,霧凇如瓊枝玉屑綴滿樟子松與落葉松的枝干。管護員李建國踏著厚雪,腳印轉瞬被細碎雪沫填滿,遠處鳥鳴清脆婉轉,雪兔、狍子在雪枝間靈活躍動,為這片林海注入鮮活生機。作為我國最北的生態安全屏障,大興安嶺的每一寸林海、每一片濕地,都鐫刻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足跡,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答卷。

寒地測試
這份答卷的“含金量”不言而喻: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東北四省區唯一)、“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有林區改革先行示范區、森林草原防滅火系統治理示范樣板、綠色龍江建設先行區,所轄縣區斬獲“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一系列國家級榮譽背后,是林區五年來心懷“國之大者”的責任擔當,是全區人民堅定不移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將“兩山”理念深植于心、力踐于行的不懈追求。通過積極融入全省“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以林下經濟、特色文旅“兩業”并舉為核心的生態主導型產業框架,探索具有林區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之路,大興安嶺在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推進中實現歷史性跨越。數據顯示,2024年大興安嶺地區生產總值較“十三五”期末增長12%;今年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等5項核心指標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印證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強勁韌性與蓬勃活力。

秋日濕地小天鵝
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的“興安實踐”
在距離城區數十公里的管護區,李建國和同事們每天的巡護路程超20公里。“以前巡護靠步行、憑經驗,現在智能手機里裝著‘林長制巡護APP’,轄區內森林資源狀況、火險等級、野生動植物分布都能實時查看。”當著記者面,李建國點開APP界面,巡護路線、打卡點位、隱患記錄等信息一目了然。如今,大興安嶺已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起“三級林長、四級管護”體系,配備管護人員1萬多名,實現森林資源管護全覆蓋。
在各地防火部門,超大顯示屏上清晰呈現著施業區內的森林植被、高山河流。“森林防火感知系統”這一高科技利器,與地區森防指監控系統相連,協同防火檢查卡口、智能監控瞭望塔、人工觀測瞭望塔同步運轉,為指揮決策提供可靠依據,確保火情早發現、早處置。
今年5月初,綽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突發森林火情,指揮部通過森防感知系統全程監控火勢動態,精準研判火場發展,依托可視化指揮體系,果斷采取“東西兩線夾擊”“吊桶壓制+地面清理”戰術,直升機與撲火隊員快速集結,僅用5個多小時便成功撲滅山火。
近年來,大興安嶺充分發揮科技優勢,構建起衛星遙感、飛機巡航、高山瞭望、地面巡護、物聯感知“五位一體”的全天候、立體式監測體系。通過精準預測天氣和森林火險等級,及時發布雷電監測信息,為森林防火爭取寶貴時間。這套“空地一體”的防護系統,讓這里實現連續8年“人為火不發生、雷擊火不過夜”,連續15年未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的紀錄。
“現在防火期手機預警比天氣預報還準,發現火星半小時內就能趕到處置。”從事護林工作30年的老張,親眼見證著管護手段從“憑經驗”到“靠科技”的跨越式轉變。
生態保護的成效,最終體現在生物多樣性的持續恢復上。2021年末,北極村的雪地上出現一串虎爪印——野生東北虎時隔50多年重返大興安嶺!監測相機記錄下“百獸之王”的矯健身影,不僅標志著我國東北虎棲息地版圖向北延伸,更印證了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效。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野生動物家族不斷“擴員”:東方白鸛在此筑巢育雛,貂熊、原麝等瀕危物種頻繁現身,90余種新面孔加入興安嶺生態圈。如今,林區已成為102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安全屋”,鳥類物種數量呈爆發式增長。
在南甕河保護區,紅外相機近期拍攝到棕熊、原麝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活動影像。“這幾年野生動物越來越常見,上個月巡護時還看到十幾只狍子成群活動。”林場管護員劉軍難掩興奮。據統計,大興安嶺目前已記錄到野生動物49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6種、二級保護動物67種,野生植物種類達1000余種,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不斷提升。常態化開展的“興安綠劍”“巡山清套”等專項行動,讓396種野生動物安心棲息,966種野生植物茁壯生長。
制度創新為護綠筑牢根基。全國首創的林、田、河(湖)“三長”與公、檢、法“三長”聯動機制,形成執法司法協同護綠新格局;“地、縣、鄉、村四級林長制+企業林長制”體系壓實管護責任,連續三年獲全省林長制考核“優秀等次”。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成效卓著,全區優良天數比率穩定在99.7%以上,綜合指數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空氣質量六項污染物均優于國家一級標準,穩居全國前列,漠河正爭創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先行區。“抬頭看天,藍得晃眼”,成為當地人最驕傲的日常。
大興安嶺地區林草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旭東介紹,“十四五”期間,全區累計完成森林撫育1031.1萬畝、人工造林1.996萬畝、退化林修復133.85萬畝、森林可持續經營66.90萬畝,義務植樹達361.80萬株,森林質量與生態功能同步提升,北方生態屏障的“防護力”持續增強,生態安全根基愈發牢固。

高寒充電樁
激活生態價值的“興安創舉”
在守護好生態底色的同時,大興安嶺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加格達奇區工業園區內,山產品加工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忙著趕制新訂單,藍莓果干、樺樹汁飲料等特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百盛藍莓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里,董事長孫景波正對著手機鏡頭直播:“老鐵們看好了,這是剛采摘的有機藍莓,顆顆飽滿……”直播間點贊不斷,訂單量節節攀升。這位“龍江電商領軍人物”,帶領企業將“小藍莓”做成帶動200余戶增收的“大產業”,生動展現著生態資源向經濟財富的轉化活力。
豐富的生態資源催生出特色產業蓬勃動能。作為野生藍莓之鄉,大興安嶺的藍莓成為最受消費者青睞的生態產品之一,松嶺區林格貝公司等龍頭企業生產線持續運轉。據國有林監測中心與東北林業大學測算,當地藍莓、紅豆等野生漿果年允收量達16.5萬噸,偃松籽、榛子等野生堅果年允收量3.7萬噸,樺樹汁年允收量30萬噸,具備打造百億級林下經濟產業集群的堅實基礎。
記者在大興安嶺地區發改部門了解到,作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試點,大興安嶺全面清查山、水、林、草等生態資源并開展價值評估,梳理出物質產品類、調節服務類、文化服務類共計186種生態產品。為摸清生態家底,近兩年陸續建成8個野外臺站、監測中心及5個科學家工作室,通過開展林下資源普查,全面掌握全區森林、河流、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現狀。
生態系統的核心價值同樣亮眼。以2023年為基準年,中國林科院專家團隊完成的生態產品評估結果顯示,大興安嶺森林、濕地、草地生態產品年綠色價值高達8021.44億元,其中森林生態系統價值6051.23億元,濕地生態系統價值1966.28億元,草地生態系統價值3.93億元,GEP指標充分彰顯了當地生態資源的巨大潛力。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林下經濟實現質的飛躍,89處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6處綠色種養殖基地,81家培育綠色食品和農產品加工企業,28款產品入選“黑土優品”,61款產品上榜龍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樺樹汁產業納入省級規劃,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曾經的“山珍”變成了百姓增收的“金疙瘩”。

風電輕曳的冬日呼瑪
極寒氣候這一獨特“冷資源”,正加速轉化為“熱產業”。長汽檢漠河基地內,工程師們頂著-35℃嚴寒開展車輛耐寒測試,2024-2025測試季吸引長春一汽、比亞迪等91家車企入駐,服務測試裝備超7600臺套。AC313A大型直升機完成高寒試飛,光伏組件寒區實證結果獲歐盟互認,國家級寒地測試產業基地初具規模。
碳匯交易讓“空氣變錢”成為現實。漠河林業局生態林造林碳匯項目成為CCER交易市場重啟后首個完成登記的項目,圖強“龍江綠碳”項目實現40萬元交易額。作為全省唯一全國低碳試點城市,大興安嶺五年間碳強度下降12.42%,發電行業碳配額盈余67.88萬噸,市場價值達4100萬元,呼瑪、呼中成功入選省級近零碳試點。
綠色金融創新打通價值轉化“最后一公里”。東北四省區首部“VEP收益權質押貸款指引”出臺,發放全國首筆國有生態資源管理框架下無需第三方增信的綠色貸款,讓生態保護者切實獲得紅利。404種生態產品納入目錄清單,“生態資產核算”推動資源向資產深度轉化,為全國寒溫帶地區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價值實現路徑。
文旅融合讓邊塞風光變現增值。北極村升級改造后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找北探源”“冰雪挑戰”等產品體系成型,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長101.6%。導游王麗忙得腳不沾地:“旺季一天帶三撥團,嗓子雖然喊啞了,錢包卻鼓了,這就是‘冰雪生金’!”如今,“中國極寒之都”“中國康養旅游目的地”等名片讓大興安嶺享譽全國,吸引著八方游客前來感受生態之美。
繪就綠色興安新藍圖
到2026年,空氣中的細顆粒物濃度將降至15微克/立方米以下;森林覆蓋率穩穩保持在85.34%,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70%;單位GDP能耗、碳排放較2023年降低10%左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穩定在75萬畝以上。
根據《黑龍江省綠色龍江先行區建設(第一批)實施方案》,大興安嶺實施分階段“綠色答卷”。如今,這份綠色答卷已初見成效:截至目前,大興安嶺森林覆蓋率已達85.7%,超出預期目標,為綠色發展筑牢了堅實的生態基底。
從森林撫育到碳匯交易,從寒地測試到文旅融合,大興安嶺用五年時間實現了從縣域創牌到全域示范、從生態達標到價值引領的“三級跳”。這座鑲嵌在祖國北疆的“綠色寶庫”,正以綠色龍江先行示范區的擔當,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著寶貴的“興安經驗”。
責任編輯:張澤國
審 核:董雪婷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