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5-11-21 10:26 來源:龍頭新聞
從滇西抗戰紀念館的烽火記憶,到騰沖司莫拉佤族村中的幸?;仨懀粡膴渖疥P紅軍戰斗遺址的險峻崢嶸,到遵義會議會址里那盞不滅的油燈所照亮的偉大轉折……11月9日至15日,由來自黑龍江、云南、貴州三省的國防教育專家、紅色故事宣講員以及媒體記者共同參與的“萬里邊疆國旗紅”主題活動,自黑龍江啟程,穿越云南,走進貴州,沿著萬里邊陲,踏尋紅色足跡,深入了解國防建設,在行走中接受教育,在交流中凝聚共識,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邊疆新貌:鄉村振興中的守邊固邊
青山環抱、云霧繚繞。在云南騰沖的司莫拉佤族村,原始生態與民族文化交織出獨特魅力,吸引著八方來客。
清水鎮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講述了這個寨子是如何從一個道路條件受限、資源無法變現的普通村寨,通過依托獨特的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成為如今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村民也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笑容里充滿自信與希望。
中緬邊境線上的瑞麗姐相鎮銀井村,處處洋溢著蓬勃生機。作為“一寨兩國”景區的所在地,這里憑借獨特的跨境風情吸引了眾多游客。在銀井小學的教室里,中緬學子同堂共讀,詮釋了邊疆地區的開放與融合。

尋訪團參訪瑞麗銀井小學
邊境國防安全得到有力保障,邊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這一路上,尋訪團探尋了邊疆地區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祖國北疆的黑龍江,邊境小村同樣也生動地上演著鄉村振興的故事。
據黑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秀玲介紹,坐落于黑龍江畔的遜克縣衛東村,不僅黨員帶頭巡邊護邊,還有由老黨員、老模范組成的“五老說和團”有效化解鄰里糾紛,守護村寨和諧。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持續帶動村集體收入增長,讓“守邊就是守家、國安才能家興”的理念深入人心。
血色記憶:家國情懷的歷史烙印
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是我國邊境線較長的省份之一。在這條邊境線,處處可以感受到深沉的家國情懷與守土固邊的動人故事。
“紀念館記錄了滇西抗戰的歷史,展現了中國遠征軍以及滇西各族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事跡。每年約有160萬人次前來參觀,我們始終致力于傳承紅色記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隨著滇西抗戰紀念館講解員的介紹,參訪團成員們專注地凝視著一件件珍貴文物、一幅幅紀實老照片,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今天的和平與安寧,是無數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尋訪團參訪滇西抗戰紀念館
在云南,抗戰時期的歷史痕跡處處可尋。
在龍陵縣的松山戰役遺址,中國遠征軍“娃娃兵”雕塑前擺滿的零食與糖果,是后來者對年幼生命的深沉愛惜與崇高致敬。

尋訪團祭奠英烈
德宏州瑞麗市的畹町橋,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銘記著越洋歸來投身抗戰的英雄壯舉。
東寧要塞博物館館長王丹丹感慨道:“滇西戰場、南洋機工與東寧要塞,是中華民族抗戰的壯闊圖景中的一部分。我們銘記歷史,更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紅色足跡: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貴州,紅色底蘊深厚,是紅軍長征途中活動時間最長、活動范圍最廣的省份之一。在這里,革命足跡遍布山水之間,紅色故事代代相傳。
尋訪團沿著紅軍長征路,先后奔赴貴陽、黔南、遵義等地,一路參訪了猴場會議、茍壩會議、遵義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址。這一程,既是一堂堂生動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也是一次次精神與信仰的淬煉。
走進貴陽市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跟隨講解員的聲音,一個個烈士的名字重新被喚醒——小蘿卜頭宋振中、張露萍、黃顯聲……如同他們的精神一樣依然在歷史的長夜里閃閃發光。
登上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望著遠處的高山和腳下的烏江,記者體會到了“雄關漫道真如鐵”的艱險與紅軍的英勇。

尋訪團參訪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
遵義會議會址前排滿了游客,他們端詳著會議室里那盞搖曳的煤油燈,墻面上那張泛黃的長征路線圖……這些文物見證了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誕生,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力挽狂瀾的歷史。

尋訪團參訪遵義會議會址
在“萬里邊疆國旗紅”主題尋訪活動中,來自東北烈士紀念館和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的講解員,分別在云南的銀井小學和貴州的草塘中學進行了深情宣講,將東北大地上燃燒不息的抗戰精神與西南的紅色血脈緊密相連,在邊疆學子心中播下了珍貴的“紅色種子”。

東北烈士紀念館講解員李岸洋的講述——《忠誠戰士,偉大母親——趙一曼》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講解員楊衛晨的講述——《那些沒能抵達春天的人》
記者手記:在“變與不變”中追尋
初冬時節,東北大地已是寒意襲人,而云貴高原依然溫暖如春。近日,記者跟隨“萬里邊疆國旗紅”主題尋訪團完成了一場跨越萬水千山的深情叩訪。
這一路追尋,記者深刻感受到了采訪中的“變與不變”。
變的是地理位置,從東北林海雪原到西南熱帶雨林;變的是風土人情,從東北鄂倫春的狍皮帽,到云南佤族村的木鼓。
不變的,是融入血脈的紅色精神與愛國主義內核;是邊疆軍民“守土固邊、建設家鄉”的堅定信念;是跨越時空,依然能讓人們熱血沸騰、肅然起敬的英雄氣概。
在司莫拉佤族村采訪時,記者看到的是一片熱鬧的場景。村民們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其中一戶的院子里坐滿了游客,品嘗著新鮮出爐的大米粑粑。鄉村旅游帶來了鄉村發展,更帶來了村民眼中躍動的光彩。鄉村振興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這粑粑的米香里,藏在游客舉起的手機鏡頭里,藏在村民們不再需要背井離鄉的踏實笑容里。
在走進貴陽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之前,“小蘿卜頭”宋振中對于記者,只是一個存在于教科書和革命故事里的名字。然而,當講解員講述他的故事,當看到他那個永遠停留在8歲的瘦小身影的照片時,那個名字瞬間有了血肉和溫度。紅色教育報道如何才能避免枯燥的說教?答案或許就在于這“身臨其境”。
如何做好國防與紅色教育報道?這次跨越萬里的尋訪給了我啟發。
只有到銀井小學,才能看到中緬學子共讀一本書的情景;只有登上婁山關,才能體會“雄關漫道”的艱險與紅軍的無畏。真實的感悟,永遠扎根在行走的路上。
松山戰役遺址“娃娃兵”雕塑前擺放的零食,遵義會議會址里那盞仿佛仍在搖曳的油燈……正是這些動人的細節,讓報道充滿感染力。
從滇西抗戰的烽火到今日邊疆的祥和,從長征的艱難跋涉到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他們一脈相承的精神內核便是為國為民的初心與堅定不移的信仰。
記者要用充滿敬畏與溫度的筆觸,將所見所感所悟,轉化為能夠引發共鳴的故事,讓英雄不再遙遠,讓精神可感可觸。
踐行“四力”,奔赴邊疆,于方寸鏡頭中定格山河的壯美,在字里行間傳遞信仰的力量,在變與不變中,記者記錄著,傳播著,思考著,收獲著。

記者(右女)采訪草塘中學老師

記者在瑞麗銀井小學拍攝學生們課間場景
責任編輯:張澤國
審 核:董雪婷
統 籌: 張宇
監 制: 曲立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